kt with indians.JPG

1942年出生的菲律賓導演奇拉塔西米克(Kidlat Tahimik),是亞洲最重要的獨立電影工作者。他數十年不停歇的記錄生活,讓電影持續「繁殖」。德國導演荷索曾讚譽:「世上最具原創力與詩意的電影!」

 

文/林木材

1942年出生於菲律賓碧瑤(Baguio)市的奇拉塔西米克,儘管在國際影壇中獲得過無數的榮譽,但事實上,可能除了極少數的人之外,看過其作品與認識他的人並不多。

他在1977年完成第一部作品《噴了香水的惡夢》。這部以1萬美金完成的影片在柏林影展獲得費比西獎,技驚四座,讓國際間注意到菲律賓電影的蛻變,塔西米克同時也是第三世界電影運動的代表人物。而在此之前,塔西米克完全沒有接受過正統的電影教育,只是隨性地紀錄自己的生活。

這也使得塔西米克所有作品都遠遠跳出傳統的框架。他的創作泉源來自於生活與回憶,並在形式上自由穿梭於劇情片、紀錄片、錄像、家庭電影、喜劇、儀式、神話、自傳日記體中,有時甚至難以被定義。

 

2py2w6x.jpg

 

其中,他個人最重要的作品,當屬1981年至1994年間所完成的《為什麼彩虹的中間是黃色》

1981年起,塔西米克開始用攝影機紀錄下自己的家庭與生活,妻子和三個兒子時常入鏡,也偶爾自拍一下。他將這些影像收集起來,視為自己珍藏的「家庭電影」(Home movie)

然而,19831986年,菲律賓政治情勢相當混亂,總統馬可仕被迫承諾於1983年開始,同意恢復政黨活動,並準備於19845月舉行議會選舉。菲律賓反對派領袖阿奎諾在馬可仕保證安全的情況下,獲得回國的機會,但卻在降落下機時被當場刺殺。

種種社會事件使得塔西米克進而思考著自己(家庭)與社會間的關係,究竟菲律賓的歷史和文化到底是什麼呢?他於是將家庭電影的素材與電視新聞、西部電影、歷史影片等各種媒材混製在一起,於1986年完成了《我是憤怒的黃色》,講述自己對於菲律賓歷史文化的思考,並在馬尼拉影展首映。

該年225,大批民眾包圍總統府,350萬民眾上街示威、抗議,要求馬可仕下台,局勢一發不可收拾。馬可仕乘坐美軍安排的直昇機,遠走美國夏威夷,改由阿奎諾的遺孀科拉桑擔任總統,正式推翻獨裁政權。

之後,不只隨著菲律賓的政治社會變化,也隨著自己家庭成員的成長,塔西米克每隔一段時間,就將這些新增的素材重新剪接加入電影裡,利用顏色隱喻自己的心情以及菲律賓的變化,最終完成了「彩虹」系列,被稱為永不完結的紀錄片(The History of Never-Ending Documentary)。用塔西米克的話來說,影片會不停地「繁殖」。

塔西米克認為:這系列作品開啟了一種可能性,讓看似自然呈現的家庭影像,也能夠隱喻、投射出,這段對抗獨裁專制的民主抗爭歷史。」

最終,塔西米克在1994年將「彩虹」系列做了最終版的修訂,完成了《爲什麼彩虹的中間是黃色》,片名意指「人民」(黃色)才是一切的根基,以及民主自由的可貴。

yellow1.jpg


塔西米克的作品中,總是充滿著無比的創意和奇想,他不追求質感,而在乎影像中深層的靈魂以及內在的精神力量。他曾如此說道:「共同執導的是我們這個宇宙。」

他的影片核心經常聚焦在,回頭理解自己的文化和記憶,反思自己與國家、歷史、民族的複雜關係。在內容上,雖總是與菲律賓的歷史發展,譬如受美國文化影響、菲律賓政獨裁統治、軍事政變、人民革命等等息息相關,但這並非對於外來文化的全面對立、否決或反抗;相反地,塔西米克反而以一種寬大和包容的心態接受這一切影響,透過自傳體的敘述,透過家庭影像,不停地回顧自己的生命,並誠實坦然地接受自己的樣子。

更重要且難得的是,他從不忘記自己是誰,並以這樣的文化為傲。

這樣面對歷史的態度和立場,令我不禁想著,這位重要亞洲導演的完整介紹與引進,應能帶給台灣許多刺激。除了類似的亞洲歷史經驗外,更彷彿在暗示我們能否試著慢慢地、細膩地剝開自己歷史上那些難解的問題。在面對複雜的歷史身世時,卻能同時保有對自身處境的幽默感,並且找到一種輕鬆有趣的方式去看待和化解。

在今年(2010)的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,非常榮幸能夠推出塔西米克的回顧展,一連播出他的8部影片,並邀請他本人來台,期望這個專題,能在觀眾心中留下難忘的記憶。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2010TID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